环球热推荐:血明明是红色,为什么血管却呈现蓝绿色?

日期:2022-02-07 16:32:11  来源:杭州网

科普中国讯回想起打点滴的过程,想必各位小伙伴都有些心有余悸吧。特别是对于手背肉厚看不清血管的小伙伴,负责打针的护士会用橡皮筋勒住手腕,迫使血管在手背上突起,再捏着针头把它缓缓扎进血管里。

到这一步,难言的压迫感一定会让不少人别过头去,心理素质强的则会直视全程,至于个别心大的狠人,能把护士姐姐都给瞪得手抖,当针头插入,血液因为血压流入导管时,说不定还会盯着那暗红的血液,好奇地想:我的血明明是红色,可这血管咋会是蓝绿色的呢?

血管的蓝和光有关


(相关资料图)

我们的血管位于皮肤下方较深处,当光穿透我们的表皮时会发生瑞利散射,波长较短的蓝光会被大量反射,而波长较长的红光则能长驱直入进入血管更深处直到被吸收掉。由于红光被吸收,蓝光的反射也就愈发明显。

当然,如果血管分布在较浅的表皮下(约0.5毫米深度),此时再被阳光照射,血管就会忠实地反映出它原本的鲜红色,比如兔子耳朵上面的血管。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处在人眼能够感知的频率范围内的光波被称为可见光,人体的视锥细胞和大脑神经能够将不同频率的可见光处理成不同的颜色,这也是我们能够识别颜色的原因。

如果把太阳光进行分解,就能看见彩虹,根据彩虹的颜色分布,我们可以简单地看出可见光频率和波长的规律,越靠近红光,光的波长就更长,频率也更低;越靠近紫光,光的波长就越短,频率更高。

当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如大气)会发生散射,如果这些介质微粒的直径小于光的波长,光会发生瑞利散射——微粒会将光向四面八方散射,其反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也就是说,相较于波长更长的红色光,波长更短的蓝色光会发生更强烈的瑞利散射。天空之所以是蓝色就是由于大气分子散射了大量蓝光,不是紫色则是由于人眼对紫色光不敏感。

那么这和血管有什么关系?

色彩恒常性

以上介绍了反射光对于物体颜色的影响,但一个物体的具体颜色实际上还会受到人脑色觉处理机制的巨大影响。经常接触摄影的小伙伴肯定都知道,相机拥有一个叫做白平衡的功能,能够结合我们给相机设置的色温值来平衡照片中的白色,以还原物体本来的颜色。

人体的色觉处理机制同样具备这个功能,且精度更高更准确。

当正常的白光照射在物体上时,物体呈现出来的颜色,我们称为固有色。而如果有其他颜色的光源照射在物体上,我们的大脑仍能迅速地分辨出这个物体的固有色。我们对物体颜色的判断基本不受照射光源的颜色的影响,这个神奇的现象叫做色彩恒常性。

色彩恒常性是人类经过数十万年的演化而获得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地识别当前所处的环境,免受特殊光照条件下物体表面颜色的迷惑,大大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

但这个能力并不是十全十美,当光照条件过于极端,或者周围环境的光照信息缺失时,它就很容易让我们陷入误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前几年互联网上让无数人争得面红耳赤的黄白/蓝黑连衣裙。

可以告诉各位小伙伴的是,根据照片提供者的说明,这条裙子在正常白光的照明条件下的固有色是蓝黑色。而在照片里,强烈的黄色灯光直接让连衣裙失去了原本的颜色,同时由于连衣裙占据了整张照片,周围环境的照明条件缺失,色恒常机制缺少整体环境的光照参考,导致无数人判断失误,堪称大型世界观崩塌现场。

色恒常机制让我们知道物体的颜色还与其周围环境的光照条件相关。

回到蓝色血管,皮肤底下密布的血管与周围的组织密不可分,周围组织反射的光线会对人体的色彩恒常性机制产生巨大干扰,所以血管才会在我们眼中呈现出蓝绿色。

古人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如今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这句话显得越来越靠不住了,今天在了解人体部分的视觉机制后,更是知道即便只是盯着一张不会说话的照片,哪怕看到的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裙子也会遭到眼睛的欺骗,欲哭无泪了有没有?

标签: